红木家具的明榫与暗榫!!!
榫卯结构是榫和卯的结合,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之间的巧妙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
榫卯结构,它也是中国古典家具的核心一红木家具的。一般,我们如果认为红木家具好的话,主要是因为它的材质和工艺。
榫卯是红木家具的精髓,是红木家具立足于世界顶端的根本。而榫卯的结构有千百种,但按形式分,可分为明榫与暗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明榫与暗榫的区别。
明榫与暗榫的区别
明榫、暗榫是两种重要的榫卯形式,在古典家具中应用广泛。两者在形式、耗材上虽然差别不大,但在家具审美、做工要求、结构牢固性等方面却相差甚远。
明榫
— 明榫
平板角按合用燕尾榫而外露的称明榫。是指制作好家具之后在表面能看到榫头,而暗榫是在家具表面上看不出来的。因为两部件结合后不露榫头,所以也叫闷榫。
明榫也称出榫、过榫、透榫,即榫头从卯眼中穿出,但榫头顶端与被连接部件的外表相平。在明代家具中多见。
明榫多用在桌案板面的四框和柜子的门框处。明式靠椅和扶手椅的椅背搭脑和扶手的转角处常用暗榫。
暗榫
— 暗榫
平板角接合用燕尾榫而不外露的称“暗榫”,但由于榫头不外露,故板头根据板料的厚薄,均需留出一段45°的夹角做法,大大增加了工艺难度,但考究的硬木家具均采用暗榫而不用明榫。
暗榫也称半榫,榫头较短,卯眼不打穿,从外表看不出打孔的痕迹。在明末清初出现。清中期宫廷家具的制作多使用暗榫,不论是广式风格还是苏式风格,都见到明榫,这显然是当时主理造办处的官员做了统一规定。
暗榫的制作难度要远大于明榫,其要求榫卯的结合必须严丝合缝,因为暗榫加明楔是要不得的。暗榫加暗破头楔是绝活儿,永远拆不下来的,除非将其破坏。随着暗榫结构在家庭家具中的使用,清中期的民间硬木家具也有相当一部分使用了暗榫结构。
什么是粉补?红木家具为何粉补?做假还是正常?--详解"粉补"
所谓粉补,就是用木粉在木头表面打的补丁,简而言之就是锯末子加胶做成的腻子,用于家具木材的孔洞或划痕的修补,起到美化的作用,效果十分的好。所以它是厂家制作和商家售后的必备技艺,但也会成为一些无良红木厂家做假行骗以次充好的手法。
粉补离不开两样东西,一个是木粉,也就是锯末;一个就是黏合剂。木粉当然是看家具材料了,小叶檀的家具就用小叶檀的粉,酸枝的就用酸枝粉;黏合剂就很多了,过去没有化学黏合剂的时候用的是大漆,现在一般都用101或者502。
有些家具厂用的材料太次,需要大面积染色的,就不用502或者101了,用的是原子灰,俗称铁腻子,原因是这原子灰干燥后打磨光滑可以随便染色,染好以后几乎看不出来;502不吃色,所以一般大面积做就不会应用了。
为何粉补?
因为有孔洞、掉茬等等原因,为起到美化作用,故需粉补。产生粉补的原因很多。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木材干燥阶段
木材需要按照一定的规格破成板材,装烘干窑烘烤25天以上方能使用,否则极易开裂弯曲变形。这里就很好理解了,木材进窑烤,肯定要裂的,裂得大的肯定就不用了。把开好的料按照制作的家具做成毛坯件的时候,因为木材内部应力的释放不均匀,有可能在制作过程中开裂,这个时候产生裂是可以避免补的,弃之不用即可。
制作阶段
制作的步骤一般是,木工——雕工——木工——雕工——刮磨——雕工——刮磨——烫蜡
木工制作的是毛坯,然后给雕工做雕刻(如果这件家具有雕刻的话)。木工制作的时候使用的器材主要是电锯、手锯、凿子、电钻、铣床。我们知道,红木之所以人见人爱,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这些木材色泽好,手感好,硬度高,密度大。但是,越是硬度高的东西,越是脆。所以,在这些复杂的制作过程中,每个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裂、崩茬、掉茬等等,尤其是铣床和电锯,非常容易在高速的运动下产生崩茬的现象。
看掉茬的大小,如果很小,后期打磨是可以磨掉的,如果稍微深点,也许后期打磨不能全部磨掉,就只能补一下了。这个时候如果因为一点小小的崩茬就把木材弃之不用,我想这是不可能的,作为任何一个生产企业都不能这么干,除非消费者愿意为这些扔掉的木头和耗费的工资买单。
雕刻部分
雕刻硬木,稍有不慎就会有小的崩岔。有些木材的纤维并不都是顺着一个方向的,有的地方就是有纤维交错的生长,这些地方雕刻的时候很容易掉渣,所以只能补,没其他办法。您总不能因为一个小小的掉渣把整件作品扔掉吧。
刮磨
红木家具的打磨其实是两个部分。一个是刮,一个磨,我们行话叫刮磨。具体步骤看个人习惯了。有的人习惯先刮再磨,有的习惯边刮边磨。
硬木家具上净刨子是很细致的一个活计。刮的时候要顺着木纤维的生长方向刮,力度要一致,速度要均匀。但是因为木材的纤维生长方向比不都是一致的。所以,刮的时候难免在两个方向相交的地方产生崩岔的现象。
如果崩得小,通过打磨是可以消除的,如果大,打磨后还是会有小坑,所以只能补。
储存阶段
所谓的储存阶段就是家具刚刚制作好放在库房或者商铺中等待出售的阶段。家具的制作步骤很复杂。新家具制作好以后其内部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应力存在。比如木材的内应力,以及家具榫卯的应力。当温度变化或者湿度变化的时候,这些应力会很快释放出来,这就造成在榫卯的接口处会有小裂,或者在顺向纤维的地方产生细裂。这个时候家具已经制作完毕了,有些小裂只能补,所以这也是产生补的一个原因。但相对与以上原因,这样造成的补还是很少的。
总结
大面积的粉补肯定不是正常工艺!但小的粉补很难完全避免,只能在制作的时候,从选材到制作中精益求精,尽量争取让它少之又少。
完全无拼补的家具是存在的,但不易做到。在不影响美观和质量的前提下,有些小小的粉补,也是正常的。
首先,构图比例的协调性。
就象书画家一样,创作一幅作品首先有一个整体构图比例尺度的掌握,哪里该疏落哪里该细密都事先构思好的,终才能极大的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家具上,大到顶箱柜门,小到椅背透雕,图案的大小比例、位置关系都很重要。位置关系一定要符合“黄金分割”的美学定律,这样才看着舒适和谐。
比如门板上的构图,比例太大或太小都有失美感。太大则过于饱满感觉透不过气来,太小则过于空旷留白太多。包括满雕规则的纹饰如云纹、如意纹等,单个云朵或如意的大小都应该根据家具的尺寸来决定。比如顶箱柜等都常有如意纹、云纹,但大小不同。
其次,需要细看家具的“点、线、面”
看家具的线条是否均匀。有些家具上的直线条(阳线)如蛇形,从侧面细看是弯曲的;阳线的圆度是否饱满均匀一致,有的家具的阳线顺着看过去是波浪状的,即粗细不均;做工好的阳线每一个横截面的形状都是一样大小,才能体现出阳线的做工好!
家具的面,无论铲底还是起底,底面都应该是平整的。可以通过侧视看光影是否有变化,也可以用手触摸来分辨是否平整,另外底面与浮雕的交线(根脚)是否干净利落,打磨到位。有些家具的根脚含混不清,没有起落,也没有精磨根脚处,分不清底面与浮雕的交线。另外需要注意很多光素家具的边框都是混面(圆面)或凹面的,这样整个家具就有了立体感,有别于很多低端产品都是平面的简单做法。
家具的点,在合理勾图的基础上,比较雕刻的各个点(局部)的做工差异,比如说龙鳞:雕刻整齐自然,刀痕整齐流畅,像模具铸造出来的一样严谨,才能达到的境界。
您好,欢迎莅临嵘辉家具维修,欢迎咨询...
触屏版二维码 |